智能制造制造業和ISO9001質量認證的突破
			來源:本站 作者:編輯 日期:2021/6/24 18:24:45
			智能制造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制造業質量管理是企業成長道路上的重要經歷。一個企業質量如果在應對客戶查驗時沒有得到驗證。那他在重量管理上是不能達到要求的。
第一,昨天。
人類歷史就是科學技術不斷為制造業賦能的歷史,我們不斷發明新的科學技術,不斷應用在制造業上,促進制造業的發展進步。制造業需要用質量很管理的武器來提升業績
智能制造提出的時間不長,是1988年美國的懷特教授出的一本書《智能制造》,這里面首次提出來,提出來以后到現在也就32年,時間很短。
實際上說起智能制造,往前追溯,應該說是這三個階段:
1776年,第一次工業革命,瓦特發明蒸汽機,那個時候制造業開始比較快的進步。
1821年,第二次工業革命,法拉第發明電動機,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。
1946年,第三次工業革命,電子計算機出世,信息化智能時代,這個時代還在持續,至于持續多長時間不知道。
在過去200多年當中,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,發達國家從來沒有放棄過制造業,而且始終處在制造業的領先地位。
從國內來看,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,ISO9001質量管理我們緊跟發達國家的步伐,向他們學習,抓住全球產業大勢,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的制造技術有機融合。
這方面還是取得非常大的進步,取得了很多成就,這些成就就不一一列舉。為什么有這個成就?
一個原因是我們積極向別人學習借鑒ISO9001質量管理,一個是我們自己不斷努力的結果。
第二,今天。
盡管過去40年我們制造業取得很大成就,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制造體系(總規模),制造業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,距離發達國家差距還非常巨大。
我們盡管塊頭不小,但是比較高端的這部分差距還是非常巨大。
當然,我們真正走工業化的時間還是比較短,實際上也就這40年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近300年的工業化道路。
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急速追趕,勢必肯定缺失了很多東西,少了很多環節。 
歸納起來比較突出的有三個方面: 
第一,產業基礎十分薄弱,更應該ISO9001質量管理
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基礎研究,基礎研究對后面的應用至關重要。
因為前面工業化時間很短這個客觀現實,好多基礎研究沒有跟上,大學研究機構和大企業的基礎研究都很差。
多少代人以來我們在基礎科學進步很少,因為我們大部分人、企業只滿足于科學應用,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的原理,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科學。
到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,我們改的怎么樣了?
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。但是我們看到的現實是我們重大的基礎理論、重大的原創核心技術幾乎是空白。
高端的芯片ISO9001質量管理、智能的工業機器人等等這些硬件我們目前幾乎不能生產,原創的操作系統等這些關鍵軟件也要依靠進口。
由于基礎的研究差,導致了底層的硬件、底層的軟件都要依賴別人,這是我們跟發達國家和美國最根本、最大的差距。  
第二個短板是產業生態上不去。
制造業的整個產業鏈不完整,這個問題非常突出,有的環節是空白的。為智能制造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還差得很遠。
第三,產業環境亟待提升ISO9001質量管理。
工業1.0、2.0、3.0到4.0要一步一步走,進程可以縮短,但不可以省略。省略了任何一個環節將來都要付出沉痛的代價,而且早晚還要補上。
另外在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或者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,沒有看見主導力量,各自為政,一片散沙,資本、人力、物力的投入都浪費掉了。  
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,就是這么嚴峻。
第三,明天。
明天面臨什么?實際上很清楚,今天面臨什么短板、瓶頸,那就是我們明天要努力的方向。
有大學的問題、研究機構的問題、企業的問題,這些基礎都要夯實,沒有這個基礎想飛是不可能,必須全社會有這個意識。
大學在基礎研究中承擔至關重要的角色,美國的經濟起飛有兩個引擎,一個在美國的西部,在加州的舊金山灣區,一個在美國的東部,在麻省的波士頓。
這兩個區域的共同點就是在于,周邊著名大學林立,有雄厚的研究力量,有長期的積累,ISO9001質量管理有源源不斷的學生進來和出來,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。美國這兩個地方圍繞著大學形成產業。
他們的工廠可以不放在美國ISO9001質量管理,可以放在中國、歐洲。
但是,它的原創成果在它的大學里,而且這些教授、實驗室主任領著老師學生圍繞著某一個細分領域持續研究,從前幾代的實驗室主任手里接過來這個接力棒。
曾經有一個中國小孩在那工作,我就問他,你是干什么的,他就做研究,來了半年。我說我想知道這半年你的學習、生活狀態是什么樣子?
他說我的半年全部在實驗室,早上起床吃點東西就到實驗室,到晚上十一二點回去。他說也不是老師要求他這樣子,從實驗室主任到一幫年輕老師到學生都是這樣的狀態,而且全是自愿的,每天的狀態都非常激昂,覺得有意義。
我說這就是美國強大的唯一原因,誰能做到一點誰就是最大最強的